看不得其他宝宝受伤,你是那个同款妈妈吗?
黄贝尔
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,澳大利亚联邦心理治疗协会认证临床心理治疗师。
孟子曾经说过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”。几乎每个人都有对他人的同情之心、恻隐之心。因此,当看到别人经历灾难、受苦甚至遇害,目睹者的内心也自然会感到不安难过。这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,并不是外因导致的,而是人天生的本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。
然而,尽管目睹者并没有实际经历痛苦,但是她们的同理心却让自己体验了一些非常极端的情绪,这种情况就叫做“替代性创伤(vicarious trauma)”。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,前段时间,三个月女婴疑似因为妈妈参加睡眠训练而窒息死亡的事件。很多妈妈由于看到了女婴挣扎的视频,心里便爆发出了悲伤、愤怒、恐惧等等的情绪,甚至还伴随失眠和不适。
图源 | pixabay
01
如何判断自己可能出现替代性创伤
随着媒体传播日渐发达,加上媒体为了获取流量而采用的一些技术手段,使得人们从网络、广播、社交媒体转述等渠道中,不断会获得一些突发性讯息。一些人由于性格,加上自己对事件的主观解读,和对受害者同理心,也出现了创伤反应。而有报告指出,女性更加容易产生替代性创伤。
可以看出,其实替代性创伤并不是一个“单一事件”。也就是说,可能并非是由于目睹了另一个人遭遇了不幸,单纯由于自己的同理心而导致的严重情绪。就拿女婴窒息事件来说,很多妈妈看到视频后,第一时间脑海里重现了那个场景,然后会把场景关联到自己的家庭中,试图判断孩子的生存环境是否也存在同样风险,接着可能会思考自己的家庭资源,看看这些资源是否帮助自己,以及家人是否在育儿上忽视了孩子的安全,甚至回忆起日常和家人的矛盾等等。
图源 | pixabay
因此,替代性创伤,是一个“动态”过程。外部的创伤事件(例如女婴死亡),其实有点类似于电影的剧本,而目睹者则像是导演。借助剧本,激发了自己一系列的反应,并过度提升了自己的防卫机制。下面是经历替代性创伤的人们常见的表现:
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(悲伤、愤怒、内疚、恐惧等)
感觉难以接受自己现在的状态
感到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
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感出现问题(例如过度关心他人,过度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焦虑等)
与家人的关心出现问题
出现生理上的反应(例如疼痛、心跳、失眠或无法集中注意力)
经常忽视身边发生的事情,陷入一种沉思或恍惚
认为生活失去希望或意义
图源 | pixabay
02
替代性创伤的伤害
上面提到了,造成替代性创伤的往往不仅仅是事件本身,而更多的是由于多种“内因”导致的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,形成了不同的自我责任感。例如有些人在生活中善于奉献自己,有些人善于表达观点,有些人从不安全的环境中长大,无时无刻都存在一种焦虑……
当以上这种种的内因,与外部事件碰撞时,人们就容易产生对自己“责任感”的再次思考。最常见的,例如:
“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?”
“我如何才能远离这种危险的场合?”
“我该怎么保护我的家人(孩子)免受伤害?”
然而当内因过强,尤其是目睹者内心的不安全感很严重时,所诱发的思考和感受,就不仅仅局限于“责任感”了,而是自责、怀疑、消极、恐慌等等的情绪,并且可能存在思维过度发散的情况。例如:
“为什么身边总是有这样的事情?我真的什么都不想听,哪里都不想去。”
“我还能改变什么?我身边(家人)就是这样的人!“
“我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啊,我这么关心大家,却根本没有人在乎我,把我当什么了?”
当看到一些不幸的事件,做出理性的、有限度的思考,当然可以帮助人们去规避风险。但是如果完完全全把自己“代入”事件本身,那么就会限制自己的正常思维和行为了。用夸张一点的比喻,就是太过“入戏”了。
图源 | pixabay
03
从感知自己、关爱自己开始
美国专注于创伤研究的两位心理学家萨克文和珀尔曼,曾经总结过应对替代性创伤的三个基本原则:
1. 感知
感受并接纳自己在目睹创伤事件后产生的反应,并体验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与不足。
2. 平衡
当创伤对自己造成过于沉重的压力,就要把精力转向自我的关爱,用外部力量为自己赋能,就像跷跷板的两头。
3. 连结
让自己与现实世界产生更紧密的连结,避免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氛围和情绪中,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。
图源 | pixabay
具体来说,第一步人们先要能够去感知自己在目睹创伤事件后,究竟“发生了什么”。这里不是说去追究创伤事件是怎么发生的,而是自己发生了什么情绪反应,或者过度思考。如果觉察到创伤事件对自己的刺激过大,那么应该有意识地去规避相关的信息。例如,在网络上屏蔽类似的新闻,远离事件发生地等等。
同时,当事人如果有着比较好的自我觉察力,应该去审视一下自己(或家人)是否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——比如一些风险比较高的行为,自己的风险控制做得好不好。甚至说,自己在成长过程中,是否存在什么创伤,让自己对周边的人或环境,总是无法产生一种信任感。如果能觉察到这些,可以考虑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。
图源 | pixabay
至于平衡和连结,则是关乎于自我关爱的具体行为和技巧。例如充足的阳光照射、有氧运动、呼吸练习等等。要注意在生活中“为自己留空间”。比如全职妈妈要记住,自己除了是妈妈、妻子、女儿外,自己首先是一个需要被在乎、被关爱的女人。另外,要避免认为过度在乎家人,就可以让自己成为“100分妈妈”这种想法。在合理的范围内,接纳自己的思维偏差和行为偏差,你我都是普通、平凡,但值得拥有幸福感的人。
参考资料
1.Lerias, D., & Byrne, M. K. (2003).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: Symptoms and predictors. Stress and Health: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, 19(3), 129-138.
2.Saakvitne, K. W., & Pearlman, L. A. (1996). Transforming the pain: A workbook on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. WW Norton & Co.
(可上下滑动查看)
相关阅读